2004年3月26日夜,“地中海洛丽塔”“东方日本”“中海汉堡”三艘国际巨轮,同时靠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。码头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给桥吊司机们打气:“咱工人就是码头的脊梁!青岛港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,靠咱们扛!”
一夜鏖战,三艘巨轮全部完成装卸。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“地中海洛丽塔”启航时,意大利籍船长感叹地说:“10小时完成装卸,不可思议的装卸效率!我到过欧洲许多大港口,这里是最优秀的。”
许振超目送三艘巨轮相继离港。1897年11月14日,德国海军在青岛栈桥登陆,德国政府强行租借青岛为军港。100多年后的今天,青岛港成为我国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的国际大港。许振超,则由一名普通工人,成长为令世界航运界敬佩的一流桥吊专家。
许振超的人生,融化在青岛港的崛起里,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血肉相连。
“不会就学,决不能趴下”
1950年1月8日,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。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吹跑了许振超的读书梦,1968年,只上了1年半初中的他,当了工人。1974年进入青岛港,当了码头工人。
改革开放的春潮拂过神州大地,中国打开国门,对外贸易快速发展。沿海港口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桥梁,陆地上的货物,由港口装船,漂洋过海。世界上新冒出的集装箱运输方式,在海上运输中初显身手。青岛港抓住机遇,1984年,决定在荒滩上开拓新码头,建设集装箱装卸基地。许振超被选为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。
接触桥吊后,许振超懵了:门机一张图纸就够了,桥吊图纸却有厚厚的一本100多张!全部是英文的!他看不懂!
别的司机劝他说:“我们学会开就行了,领导没有要求看懂图纸。”许振超说:“咱们是公司挑的第一批司机,以后要带徒弟。不学看图纸怎么行?不会就学,决不能趴下。”
他追着队里的大学生学英语,单词刚背会,扭头就忘了。公司送他到上海学习驾驶技术,他赶紧买了一本《英汉词典》。他把英语单词抄在本子上,随身携带,有空儿就反复地背。3个月后,他学会了桥吊操作,看懂图纸,回到青岛港。
由上海生产的桥吊到了。许振超在工地上看厂家安装,越看越生气:往润滑油孔里打油,怎么也打不进去,原来油孔没有打透!他心中气愤至极。中国产业工人的脊梁哪里去了?产品质量怎么这么差!
1986年,青岛港第一台桥吊终于在码头上立起来,许振超当上了桥吊司机。一有空,他就捧着本书或图纸钻研,天天学到半夜。渐渐地,他摸透了桥吊的脾气,桥吊开得得心应手。
1989年,许振超被公司评为最佳桥吊司机。青岛港集装箱装卸从零起步,达到10万标准箱。
“我发誓一定攻克难关”
20世纪90年代初,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着。老国企青岛港面临着严峻考验。生产上不去,职工收入低下,面临下岗危机。许振超一月工资只有240元,一家3口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。
1990年2月16日,青岛港召开了首届科技大会。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在全港大会上立下誓言:“决不让一名工人下岗!要让青岛港成为工人们建功立业的沃土。谁能干,就用谁。”
压力面前,许振超干劲更足了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与公司的生存、发展绑在一块儿,成为真正的码头主人。”
为提高码头装卸效率,青岛港对桥吊进行了升级,桥吊核心控制系统是瑞典的直流调速系统。一次,桥吊突然坏了,中国人不会修。外国专家来后,12天拿走了4.3万元人民币,等于许振超当年10年的工资!许振超被刺痛了,他对妻子说:“我发誓一定攻克难关。”
许振超一头扎进了攻关中。电路板只有书本大小,正反两面分布着2000多个焊点,线路细如发丝,若隐若现。他将电路板放在玻璃上,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,在强光照射下,电路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,他赶紧一笔一笔地绘制成图。拆卸电路板时,他把电烙铁插上电,温度合适时,迅速烫化板上的焊锡。他万分小心,如果一个点不准,几万元的电路板就报废了。他的手被电烙铁烫得掉了皮,鼻子上的烫伤一块一块的。
1991年底,一艘外轮要将青岛港的100多个集装箱装船,里面是运往欧洲的圣诞节货物。一台桥吊突然发生故障,许振超他们怎么也修不好,货物到底没有被装上船。船长急得直冒火,冲着他们哇哇叫。
他回到家对妻子说:“这是我一生中最耻辱的事。”他废寝忘食地攻关,6个月后,终于琢磨透了电路板!画出了图纸。
桥吊队因管理混乱,前任班子被整体撤换,新来的队长推荐许振超担任副队长。挑战面前,他挺直腰杆,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来到码头,风雨无阻。1992年10月,公司让他当了桥吊队队长。
青岛港对桥吊再次进行技术升级,新桥吊用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电力系统,电路板升级成数字控制系统。许振超找来清华大学的《数字电子控制基础》,从基础学起。他把电路板揣在怀里,有空就看,苦思冥想。
到1995年,许振超摸熟了队里所有桥吊上的电路板,画出厚厚的两本电路图纸,这套图纸成为队里的桥吊技术手册。司机们不知道,这套图纸是许队长自己搞出来的,在全国是独一份儿。
渐渐地,“许大拿”出名了,别人排除不了的桥吊故障,他手到病除。
“咱工人要在岗位上站得住”
20世纪90年代中期,青岛港国企改革继续推行,对员工实行“末位淘汰”。身为队长的许振超,心揪了起来。他把自己摸索出的“一钩准”“无声响操作”等“绝活儿”,向队员传授。有的人不想学,不愿练。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咱码头工人要把脊梁杆挺起来做人,要在岗位上站得住。”他规定,上班必须排队,不准穿带油污的衣服,衣服扣子必须扣齐,走路要挺直腰。
1995年农历正月初五,趁着放假,许振超安排5个维修工,清理桥吊。5个人拱在桥吊车里一身油污,一直干到夜里12点,然后一起吃饭去了。公司查岗,发现桥吊队空岗。第二天,公司领导提出,要处理脱岗的5名职工,许振超死活不同意。他说:“职工们过年期间放弃休息,干活干得满身油污,你们怎么忍心?要处理就处理我!”领导当场叫来7个班子成员,集体批评他纵容职工违章。许振超死不低头,气愤地拍着桌子:“职工是我安排的,一个人罚款500元,2500元我全出了。”他心里憋气,大病一场。
1999年12月的一天,桥吊队出了一点事故,公司领导下令处理当班司机。许振超不同意。”他连夜找了几个技术员,进行事故测算分析,找到了事故原因,发现司机确实没有错误。他找到领导,再三力争,气得拍了桌子。第二天,公司下达调令,许振超被调到安全科。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,半身发麻,行动不便,医院诊断为血管栓塞。他卧病在床,打了一个多月吊针。过了一阵,新领导上任,许振超再回桥吊队当了队长。
他成了桥吊队队员们的“主心骨”,大家称呼他为“俺许队”。渐渐地,人们发现,码头工人不再是脏乱差的“臭苦力”形象,人人精神焕发,走路腰杆笔直。
青岛港突破困境,大步前进。企业效益大幅提高,职工收入大幅上涨。许振超月收入提高到3000多元。这期间,他买了一套3室一厅的住房。
“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”
突破困境后的青岛港,把目光瞄准了国际竞争对手。2000年8月15日,常德传局长在大会上宣布:“开发一片荒滩的黄岛,把黄岛前湾建设成世界上最好的集装箱码头,与同纬度韩国、日本的国际港口,一争高下。”
2001年,青岛港成立了明港公司,新公司只要年轻、有学历的。许振超心情沮丧,觉得自己要被甩下了。新公司借用他去负责桥吊安装的安全管理。11月8日,他来到了黄岛,眼前荒荒凉凉,寒风刺骨,没有吃饭、住宿的地方,连喝水的地方都没有。他要来图纸,发现安装的尺寸不对,赶紧告诉现场人员。“这不归你管”,没有人理睬他。他眼看安装没有进展,心里忧急。
12月23日,他照常在工地上忧急地转悠,常德传点名要见他。现场办公会上,常德传脸色铁青地在工地上转圈:“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,一点进展都没有,公司怎么如期开业?”他对在场的所有领导说:“我第一次自己一个人说了算。原来的总指挥就地免职,我任命许振超当工地总指挥!”
许振超像根木头似地站在那里,脑子里一片空白:“局长不会是说笑话吧?这些人可都是指挥我干活的领导啊。在37天内装完该用3个月装完的桥吊,可能吗?”
领导拍拍他的肩膀:“老许,临危受命啊,好好干!”他的好友担心地看着他:“老许,不好干啊!”
中午,许振超吃不下饭,看着一片凌乱的工地,遥望着无际的大海,他渐渐下定了决心:“局长任命了我,我就没有退路,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!”工人们围了上来:“许队,我们跟着你干。”
他找来一个集装箱立在工地上,当成办公室兼卧室,一头扎进了桥吊安装数据里,彻夜不眠。然后做出决定,推翻原来一件件往上安装的方案,改成地面组装成大件,空中大件对接。新方案需要1000吨的大浮吊,用来把大件吊到空中。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台,技术数据传过来后,心里凉了:浮吊高度相差1米!他灵机一动,利用涨潮时,海水水面升高的高度,弥补浮吊高度不足。
万事俱备,只等涨潮。12月30日下午3时30分,潮水来了。但是,地面辅助机械却迟迟不到。等机械到时,潮水已经下落。许振超不死心,用浮吊把组装件吊起后,差5厘米怎么也装不上。
晚上,许振超徘徊在工地上,心里难过、激愤。都知道他是总指挥,但他就是指挥不动。这样的事不止一例。有人私下说:“你一个工人临时总指挥,能干多久?”
许振超嘴里嘴外起了明晃晃的水泡,人发起了烧。距离工期只剩最后一天时间了,这个挺着脊梁做人的老工人,弯下了腰:“就算老许求你们了。”
2001年12月31日下午1时30分,工地做好了一切对接准备。下午4时多,潮水涨上来了。浮吊吊起组装件,在上涨潮水的托浮下升起。晚上6时30分,组装件在50米高空对接成功!工地上沸腾了!
许振超这个很少流泪的硬汉子,眼泪刷刷地往下流,浸湿了他满是沧桑的皱纹,滴到脚下的热土上。他格外想家,40天没有回家了。他的嗓子干得似乎要冒烟,胡乱吃了两口东西,找了张床躺下来。当夜发起高烧,心里仍惦着刚安装起来的桥吊。
第二天是元旦,他没有吃早饭,摇晃着又上了工地。桥吊还要调试,他安排了专人负责后就往家赶。进门后一头栽倒在床上,躺了两天。
2001年底,青岛港实现百年梦想,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,迈进国际大港行列。
2002年2月10日,春节的前一天,明港公司试投产,正式开业,可接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。青岛港合资伙伴、英国最大的航运公司铁行公司中国首席代表高津华说:“中国工人用两年时间,建起了在英国10年也难以建成的世界一流码头。”
“咱工人是码头的脊梁”
新公司开业时,领导笑呵呵地对许振超说:“留下来吧!你是功臣,干什么由你挑。”他兴奋了:“让我来组建桥吊队吧。”公司把组建桥吊队和生产安全、新桥吊组装三摊事都交给了他。他一人干三摊活,累归累,但心情舒畅。
激烈的市场竞争摆在刚刚运转的码头面前。一艘中型集装箱船滞港一天,就要多付3万美元给货主。如果码头装卸效率低,船舶经常滞港,就没有船舶愿意来停靠,码头建了也没用。
常德传对许振超提出要求,要在世界一流的码头上,按照世界一流装卸水平,保证10小时完成对船舶的装卸作业。
桥吊队多数是新司机,技术不熟练。许振超对大家说:“这和咱工人的饭碗连在一起,拼命也要创出世界品牌。”下班后,他不停地写啊写啊,熬到深夜。过了一阵,他把编写的桥吊手册放在大家面前。全队司机勤学苦练,半年时间内纷纷出师。这本手册填补了国内空白,成为一些大专院校的教材。
他和队员们在每个操作环节抠时间。桥吊启动时,说明书上写着,达到最高时速需要5秒钟,许振超计算后提出,3.5秒钟就够用,一些司机不以为然地提出,抠1.5秒有什么用?许振超为大家算了一笔账:“如果一船有1000个集装箱,就能节约25分钟出来。”
2002年11月,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,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。许振超听后兴奋不已,他在桥吊队大会上说:“这是我们这代工人的梦想啊!赶超世界装卸水平,咱们责无旁贷。”青岛港深化改革再迈大步,2003年1月9日,改制为青岛(集团)有限公司,彻底与政府部门脱钩,在市场大海中求生。
2003年4月27日夜,国际巨轮“地中海法米娅”轮靠港,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。许振超给大家鼓劲加油:“咱工人是码头的脊梁,好好干活,一定为中国人争口气。”8台桥吊一字排开,吊起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轻轻落下船来。鏖战6小时27分钟,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记录。许振超激动地和队友们抱在一起:“我们为中国人争了脸!”
2003年9月30日,在接卸“地中海阿莱西亚”轮的作业中,桥吊队以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的装卸效率,再次刷新了世界记录。
“地中海阿莱西亚”轮所属的地中海航运公司专门给青岛港写来感谢信:“你们的效率简直让人不可思议,我们一定会把这种效率推介给别的货主和船公司。”许振超把信复印下来,放在办公室里,经常美滋滋地取出来给队员们看。
青岛港昂首走向世界。国际著名航运公司纷纷慕名而来,世界前20位船公司全部在青岛港开辟了航线。2003年,青岛港以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4万标准箱的绝对优势,跃为东北亚地区的枢纽港。我国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美国,跃居世界第一。
2003年12月,改革的浪潮再次冲击到许振超。明港集装箱公司和英国铁航、瑞典马士基、中国远洋集团公司合资。许振超觉得自己年龄大,没学历,估计合资公司不会要他。
出乎他的意料,2004年2月,合资公司聘请他为技术部固机部经理,不但管着桥吊队,而且管着全公司所有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技术员,单工程师就有40多个。按照国际惯例,这个职务必须由资深的专业工程师担当。接到任命后,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他已经54岁了,有些机械没有接触过,有能力管好吗?
4月1日夜里近12时,许振超上了一晚上网,终于在康明斯公司的网站里找到了康明斯发动机的数据。他走出办公室,海风吹过来,灯火通明的青岛港呈现在眼前,他一下子精神起来。这个现代化的港口,10年前还是一片荒滩,没要国家一分钱,硬是靠1.6万名工人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。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血汗,给他带来无限的自豪。他自言自语着:“再难也要当好这个经理。”
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常德传说:“老许是久经考验的人,责任心强。我相信他能干好。”
英方首席代表高津华说:“我佩服自强不息的人。谁拥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,谁就能走在竞争前列。” |